Triffin Dilemma(特里芬悖論) 是國際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由比利時裔美國經濟學家 Robert Triffin 在 1960 年代提出,主要探討一個國家貨幣若同時作為全球儲備貨幣時會產生的矛盾。
一句話解釋特里芬悖論:全球需要你的貨幣,但你要供應它,就得出現貿易赤字,結果反而傷害了大家對你貨幣的信心。
為什麼會有特里芬悖論?
當一個國家的貨幣(例如美元)被其他國家用來儲備與交易(稱為「儲備貨幣」),那全球對這種貨幣的需求就會很大。為了滿足這個需求,這個國家必須讓大量貨幣流出,也就是說,它必須長期出現貿易逆差或資本外流。
但問題來了,貿易赤字會削弱該國的經濟基本面(如:貿易競爭力、債務風險增加)
一旦全球對該貨幣的信心動搖,可能會引發金融危機
這就產生了悖論:一個貨幣若要成為全球儲備貨幣,發行國就必須犧牲自己的經濟穩定性來滿足國際流動性需求。
舉例:美元與布列敦森林制度
在布列敦森林制度下(1944–1971),美元被視為「等同黃金」的儲備貨幣
為了提供全球美元,美國不得不增加對外支出與赤字
但赤字太大,讓外國開始懷疑美國兌付黃金的能力
最後導致 1971 年尼克森宣布「美元不再兌換黃金」,布列敦森林制度瓦解
這正是特里芬悖論在現實中的經典案例
即使到了今天,美元仍是世界主要儲備貨幣,而美國仍長期處於貿易逆差。這讓人不禁思考:全球是否太過依賴單一貨幣?未來會不會有新的儲備貨幣體系出現?例如比特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