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權的理論價格,是透過特定的 「定價模型」 計算出來的,最著名的就是Black-Scholes Model。這個模型會考量幾個關鍵因素來計算出一個理論上的選擇權權利金價格:
標的物價格: 例如股票或指數目前的市價。
履約價: 合約約定的執行價格。
到期日: 距離到期還有多少時間(時間價值)。
無風險利率: 例如銀行定存利率。
預期波動率: 這是最重要的!是市場預期未來標的物價格波動的程度。
在你的券商交易軟體上,通常會顯示選擇權的 「理論價」 和當前的 「成交價」。國內券商的看盤軟體,那上面的理論價應該是看看就好,不用太認真,因為他們實際帶入什麼參數我其實也不太確定。
但我們就先用理論價這件事情來討論一下,假如目前市場價格高於理論價,而且是很誇張的高出很多,你會想怎麼做?反之,你怎麼做?
答案我相信大家都答得出來,成交價太超過,那當然就是去空它(做賣方)~反之則是做多(做買方)~
–
這裡如果你看文字沒什麼感覺,我舉個例子給你聽:
電商平台批西鬨平常一張顯卡都是賣一萬八上下,結果今天你突然看到它價格寫1800,規格是完全一樣的喔!而且是真的可以成交的情況,你會怎麼做?廢話,當然是用力買。同樣的概念大家自己可以舉一反三,例如在二手平台某個商品行情價是X元,但現在卻是2X或3X元,你會不會賣?
這個就是用理論價格去思考買賣的方式,當市場上發生奇怪的原因導致現在的成交價格異常的高或異常的低,高太多你會想賣,反之你會想買。
–
可是在實務上是否就一定會如上面所說的這麼美好?太高就賣、太低就買?我再舉個例子給大家思考一下:
結果標價1800的確是真的可以買,原因是這批貨有問題,商家急著降價求售,但你消息比別人慢不知道原因,所以就當了冤大頭,花了1800買了不能用的顯卡。
或是交易平台上賣的這個商品是明星球員的限量版球衣,平常價格是X元,突然飆到3X元你就興高采烈地賣掉了,過一陣子之後看新聞才知道,原來是這位明星球員過世,再回到剛剛的平台上查一下價格,哇靠,飆到10X元了…
也就是說,有時候理論是一回事,但實務上的交易又是另外一回事
–
那怎麼樣去區分,什麼時候是哪種情況?
我的想法是這樣,如果是消息面帶來的影響,讓價格短時間內變化太快,那就是用理論價的概念去思考,太高就做空太低就做多。但如果波動率本身就有趨勢開始變大或變小,那我們就用第二種思考模式,也就是權利金低還可以再更低,或是權利金高還可以再更高,這是我給大家的小小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