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轉換公司債(Convertible Bond, CB)是一種結合債券與股票選擇權的投資工具。它既能提供固定收益的安全感,又能帶來股票上漲的潛在紅利。而在這個設計裡,轉換價格(Conversion Price) 就是最重要的核心,因為它決定了你能用一張債券換到多少股票。
很多人以為轉換價格是投資人自己算出來的,其實並不是。它是發行公司在發行辦法中就已經訂好的規則。因此,懂得看懂轉換價格的設計,就能幫助你更精準地評估這檔可轉債的價值。
轉換價格怎麼算?
核心公式很簡單:
轉換價格 = 基準價格 × (1 + 轉換溢價率)
基準價格(Reference Price)
基準價格就是計算轉換價格的起點。它通常取決於公司股票在「定價日」附近的市價,具體有兩種計算方式:
- 定價日當天的收盤價
- 定價日前一、三、五個營業日的平均價(公司擇一)
這樣的設計可以避免單日股價劇烈波動,讓轉換價格更合理。
轉換溢價率(Conversion Premium)
溢價率代表公司希望投資人多付一點「期待感」。
- 一般範圍:大約落在 100%~120%。
- 意思是:轉換價格通常比股價高出 5%~20%。公司透過這個設計,傳達對未來股價的信心。
簡單範例
假設:
- 基準價格 = 100 元
- 溢價率 = 5%
那轉換價格 = 100 × 1.05 = 105 元。
如果一張可轉債面額 10 萬元,那能換到的股票數量大約是:
100,000 ÷ 105 ≈ 952 股。
轉換價格會不會改變?
會的,而且這部分很關鍵。為了保護投資人,可轉債設計了反稀釋調整機制。當公司因為股本變動影響到投資人權益時,轉換價格會自動調整:
- 現金增資:公司用低價發新股 → 轉換價格向下調整。
- 股票股利:公司送股票股利 → 股數增加 → 轉換價格向下調整。
- 現金減資:股本縮小 → 每股價值上升 → 轉換價格向上調整。
這些細節通常會寫在公開資訊觀測站的發行辦法裡,投資人也能在券商 App 或財經網站上看到最新的轉換價格,基本上不需要自己算。
投資人該注意什麼?
雖然轉換價格很重要,但真正影響投資決策的,其實是 可轉換價值(Conversion Value):
- 公式:可轉換價值 = 轉換比率 × 股票市價
- 轉換比率 = 可轉債面額 / 轉換價格
舉例來說:一張面額10萬的可轉債,轉換價格為10元,則轉換比率為10 (100,000 ÷ 10,000 = 10)。
假如股票市價為15元,則可轉換價值為 10 × 15元 = 150,000元。
所以我們也可以知道,當 股價 > 轉換價格 時,轉換價值就會超過債券的面額,這時投資人自然就有動機把債券換成股票,賺取價差。
換句話說,轉換價格就是一個門檻,股價一旦跨過,股票的紅利就開始顯現。
延伸思考
轉換價格其實揭示了公司對自身未來的信心:設太低,等於便宜送股;設太高,投資人可能不買單。因此它在可轉債市場裡,既是估值工具,也是公司釋放的訊號。
對投資人來說,不僅要理解轉換價格怎麼算,更要觀察公司未來股價是否有潛力跨越這個門檻,這才是能否獲利的關鍵。
參考資源
- 台灣證券交易所公開資訊觀測站 https://mops.twse.com.tw
- 證券櫃檯買賣中心 https://www.tpex.org.tw
- 《中華民國證券商業同業公會證券商承銷或再行銷售有價證券處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