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達董事長彭双浪最近談到兩件事:匯率和關稅。他說,對台灣的科技與製造業來說,這兩隻「大怪獸」一直都是經營上的最大挑戰。
1. 匯率:高低不是最麻煩,劇烈波動才要命
- 回到 1992 年的教訓
當時新台幣一口氣升到 1 美元 ≒ 25 元,出口商的成本瞬間拉高,許多公司不得不把工廠搬到中國大陸或更南邊的國家。 - 現在也一樣
這幾天台幣又突然升到 31 元附近。彭双浪說,匯率高一點低一點都還能想辦法,但如果今天升、明天又貶,企業根本來不及調整策略──投資布局可能剛做好,就全被打亂。
2. 關稅:超過 50% 就像直接「脫鉤」
- 川普 1.0 早有前例
上一輪貿易戰,企業就親眼見識過「關稅大刀」的威力,於是很多台商把產線分散到越南等地。 - 川普 2.0 更難測
越南廠剛投資沒多久,美方又拋出動輒 40%、甚至 46% 的懲罰性關稅。彭双浪直白地說:關稅一旦超過 50%,雙方等於宣布脫鉤,後面加多少都已經沒意義,只會拖著全球供應鏈一起受傷。
3. 企業最怕「規則一直改」
- 匯率只要穩,企業就能規劃
彭双浪強調,匯率若能長期保持在一個區間,廠商就能評估要不要移到別的國家生產、怎麼避險。 - 關稅確定了,才能做因應
如果關稅率遲遲沒有定案,企業根本不知道該往哪裡擴產、該怎麼跟客戶談價格。
4. 關鍵結論
「企業經營最怕不確定性。匯率、關稅只要定下來,再高也能想辦法;但若天天變,佈局就容易前功盡棄。」
— 彭双浪
換句話說,只要規則穩定,廠商就能把成本算進去、做長遠打算;規則若一天一變,大家就只能被動挨打。
延伸小知識
- 匯率升值:台幣變「貴」,出口廠商收到的美元換回台幣變少→利潤被壓縮。
- 匯率貶值:台幣變「便宜」,出口商賣同樣的美元商品換到更多台幣→利潤變多,但進口原料也變貴。
- 懲罰性關稅:針對特定國家或商品,課比一般關稅高很多的稅率,用來「懲罰」或施壓。
只要這兩個變數(匯率、關稅)別老是「忽高忽低」,台灣企業自然有辦法找到活路、繼續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