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市場中,很多投資人其實不是敗在技術,而是敗在心理關卡。其中,「恐懼」是最常見、也最難克服的情緒。這種恐懼並不只是害怕,而是來自人性深處的一些心理偏差。特別是損失厭惡和過度自信,往往會讓投資人陷入困境。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怕輸大於想贏
在行為經濟學裡有個重要理論:人們對損失的感受,遠比獲利更強烈。
想像一下,你今天在股票市場賺了 1 萬元,心裡當然會很開心;但如果同樣是虧了 1 萬元,那種心痛感卻會放大兩倍以上。研究顯示,虧損帶來的痛苦,大概是同等獲利快樂的 2 到 2.5 倍。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明知道該停損,卻遲遲下不了手。因為「不想認賠」的心理太強烈,投資人反而容易凹單,期待市場奇蹟反轉,最後可能演變成更大的虧損。
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從自信到恐懼的轉折
你可能會想,過度自信怎麼會導致恐懼?其實兩者是緊密相連的。
當投資人連續幾次交易獲利,就容易覺得「我是有眼光的投資高手」,而忽略市場中的隱藏風險。這種自我歸因偏誤,會推動人下更大的注碼,甚至不斷加碼。
但一旦行情逆轉,原本建立在自信上的安全感瞬間崩塌。此時,巨額虧損帶來的打擊,會讓人陷入比保守投資者更深的恐懼。也就是說,自信過頭的人,跌下來的痛會更重。
從眾效應(Herding Behavior):別人都跑我不跑可以嗎?
人類天生有模仿群體行為的傾向,這就是所謂的從眾效應。
在市場大跌時,你看到新聞標題寫「股災來了」,朋友紛紛拋售股票,社群上也到處是恐慌言論。即使你的分析告訴你「這可能是低接的機會」,內心還是會忍不住想:「如果我不賣,是不是會輸更多?」
於是,恐懼蔓延成集體行為,導致雪崩式的拋售。這種現象在金融市場中反覆出現,也是一種最難克服的心理挑戰。
提高警覺,戰勝恐懼
交易中的恐懼,往往不是來自外部環境,而是人性的陷阱。損失厭惡、過度自信、從眾效應,這些心理機制讓我們在關鍵時刻失去紀律。
想要成為更成熟的投資人,第一步就是認清這些心理偏差,學會控制情緒,才能在市場的漲跌起伏中保持冷靜。畢竟,能控制自己的人,才有機會掌握市場。
相關文章:交易恐懼症是什麼? 投資人常見的恐懼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