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覺得量子電腦只是實驗室裡的科幻道具?看看最近台廠的動作,你會發現「量子」不再遙不可及,而是正準備走進你我日常的下一波產業熱潮。
IBM 的雲端量子平台,一分鐘要價 96 美元,廣達入股的美國 Rigetti Computing,也要 78 美元。既然真槍實彈上機這麼貴,企業就得先驗證「演算法到底值不值得丟上去」。於是,「量子啟發運算」這種用 GPU 在傳統電腦先行模擬、排除不適合題目的服務就紅了起來。
仁寶嗅到商機,把自家 GPU 伺服器改裝成 Compal GPU Annealer,專門扮演量子退火的「沙盒」,藥物分子篩選、半導體製程最佳化,都能先在這裡跑一遍,確定真的會省時省錢,才把程式丟到昂貴的量子機器上。這套服務已拿到國科會補助,並聯手成大進行研發,目標是讓生醫與半導體廠真正用得起「量子」。
硬體端,廣達與鴻海也沒閒著。鴻海自己養離子阱團隊,廣達索性砸 3,500 萬美元入股 Rigetti,還承諾未來五年年年追加資金,直接把手伸向「超導量子位元」最前線。台灣室溫到極低溫的硬體技術並非樣樣精熟,跟國際一線團隊結盟,是最快的策略。
外部環境也在催油門。聯合國把 2025 年訂為「國際量子科技年」,IBM、Honeywell 旗下的 Quantinuum 都放話:2029 年前要把邏輯量子位元做上百顆;到 2033 年,指標更上看 2,000 顆,若真的達成,許多原本要花幾年運算的大型優化、材料分析,只需幾分鐘就能搞定。台灣半導體設備完整,資金也不缺,現在不追上,未來就只能吊車尾。
量子熱,也和 AI 緊緊纏在一起。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預測 AI 資料中心將擴張到「以 GW(10 億瓦)計算」的規模;量子計算能把某些 AI 模型訓練速度再往上拉。黃仁勳還公開喊話,希望美國放寬 AI 晶片禁令,讓輝達能參與一年 500 億美元規模的中國市場,但以目前中美情勢來看,要放寬似乎有點難?
從政府到企業,全世界都在為量子時代努力。台灣的卡位方式很務實,先用 GPU 做「量子啟發」降低門檻,同步投資國外硬體龍頭,預留接軌下一代運算的門票。等到真正的量子電腦量產、價格親民,那些已經在模擬環境裡「練兵」的應用,就能第一時間搬過去放大火力。
各位別只盯著哪台量子電腦厲害,更該注意的是誰手上握有轉譯技術、誰已經搶下量子與 AI 的交集入口。因為量子終會到來,而能讓它落地變現的橋樑,才是未來最值錢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