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元件」聽起來像電子界的背景 NPC,結果國巨用行動告訴大家:只要夠強,連電阻都能站 C 位。
先來看最新戰報:今年第一季,國巨繳出 311 億元營收、EPS 10.77 元的雙響砲,毛利率衝到 35.6%,比去年同期多出 1.8 個百分點。接單/出貨比一路高於 1,第二季還要再往上加一點點速度,標準品產能利用率準備從 60% 拉到 65%,特殊品則從 70%推到 75%。這套「標準品變特殊品」的轉型劇本,演得越久,獲利曲線就越斜。
為什麼客戶買單?一句話:AI、醫療、工業自動化都在喊「我要更小、更耐、更能抗電壓的零件」。於是國巨把 MLCC、晶片電阻、鉭質電容一頓改造,打包成高電容、高電壓、耐高溫的高階族群,再配合併購 KEMET、Pulse、芝浦… 等多重外掛,直接把產品線鋪到車用、5G、航太、甚至感測器。簡單說:只要電路板還有空位,它就能想辦法塞下一顆「更貴也更好」的被動元件。
錢該怎麼花?管理層很實在:今年資本支出要拉高到 380~420 億美元,火力全開擴產先進製程,想搭 AI 列車,先把產能鋪滿。不過地緣政治這盤大棋也沒忘,國巨同步在美國、日本、歐洲設新廠,分散風險也貼近客戶。貿易戰、關稅變臉?官方回應是「全球二十國布局,調倉成本比別人低」。
去年營收 1,216 億,年增 13%;法人估 2025 進一步衝到 1,309 億,EPS 上看 44 元,現金股利預估 18.85 元起跳,殖利率有基本底,再加上 ESG 也做足功課,溫室氣體排放年減 6%,有害廢棄物年減 65%。
一句總結:當全球都在狂搶 AI GPU 時,別忘了板子上那幾十萬顆「看似無感」的小零件。如果說晶片是樂團的主唱,那國巨就是穩定節奏的貝斯手,聲量不一定最大,但沒有它,音樂根本沒法開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