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因為金融海嘯而催生出來的數位資產,它最主要的特色是「去中心化」和「點對點」交易。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種存在於網路上的錢,你看不到摸不到實體,但有著嚴謹的程式碼作為背後基礎。
與我們熟悉的法定貨幣台幣或美元不同,比特幣沒有任何中央銀行、政府或金融機構發行或控制。它的運作是透過全球成今上萬台電腦組成的網路,共同維護一個公開透明的帳本,也就是區塊鏈(Blockchain)。
由於沒有中央機構,比特幣的交易可以直接在用戶之間進行,無需透過銀行、第三方支付平台,也就是所謂的點對點交易(P2P)。
比特幣是第一個成功應用區塊鏈技術的案例。區塊鏈是一個不斷增長的「數位公共帳本」,所有比特幣交易都被記錄在其中,而且一旦記錄就不可篡改。每個「區塊」包含一系列交易,被礦工驗證後就會被添加到區塊鏈上。
CD Pro2有句經典台詞說過,限量是殘酷的,比特幣的總量也是有限的,最終總數為2100萬枚。這種稀缺性是它被稱為「數位黃金」的原因,這樣設計的想法,是透過供需法則來抵抗通膨。(關於比特幣限量這件事情我有不同的觀點,但今天先不展開討論)。
就算不瞭解加密貨幣的人,應該也聽過「挖礦」這個名詞,挖礦指的是比特幣產生的過程。礦工透過解決複雜的數學問題來驗證交易,當成功驗證一個區塊時,會獲得一定數量的比特幣作為獎勵。
雖然比特幣是有越來越多商家接受可以用於購買商品和服務、國際匯款,但我認為真的要順順利利交易應該還是會透過別的加密貨幣,比特幣現在的地位比較像是神祖牌。說到神祖牌,比特幣之所以被稱為加密貨幣的「鼻祖」或「始祖」,是因為它開創了加密貨幣這個全新的金融和技術領域,為之後所有的加密貨幣奠定了基礎和提供了藍圖。
在比特幣之前,雖然也有人嘗試創造數位貨幣,但都因為中心化的控制點而容易被攻擊或失敗。中本聰在 2008 年發表的白皮書中,首次提出並成功實踐了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無需信任第三方的電子現金系統。這個創新解決了數位貨幣長期以來的「雙重支付」問題(同一筆錢被花費兩次),是相當具有革命性的突破。
比特幣是第一個將區塊鏈技術投入實際應用的項目。區塊鏈作為一個分佈式、不可篡改的公共帳本,其設計理念和運行機制成為後來所有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應用的核心基礎。可以說,沒有比特幣的成功,就沒有區塊鏈技術的廣泛認知和發展。
在沒有中央機構監管的情況下,比特幣成功證明了這樣的做法能建立一套安全、透明且高效的金融系統。這對傳統由銀行和政府主導的金融體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和啟發,開啟了人們對未來金融模式的無限想像。
比特幣的問世和流行吸引了全球的密碼學家、工程師和金融人士的關注。它激發了無數的開發者,嘗試在比特幣的基礎上改進或創造出功能更多樣、更具特定用途的「山寨幣」(Altcoins),例如以太幣(Ethereum)、萊特幣(Litecoin)等,可以說比特幣就是整個龐大加密貨幣生態系的起點。
比特幣確立了許多加密貨幣的核心原則,包括:
1.加密學: 運用密碼學來確保交易安全和匿名性。
2.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 透過算力競爭來驗證交易和發行新幣,確保網路安全。
3.透明的公共帳本: 所有交易皆公開可查。
4.有限供應: 透過程式碼控制總量,創造稀缺性。
最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目前我觀察傳統金融與加密貨幣之間的互動,有點像是一部我很喜歡的電影,駭客任務。在第三集最後決戰的橋段,Agent Smith把手伸進去Neo體內,把Neo同化成自己人,傳統金融就像是Agent Smith,比特幣則是Neo。但最後結局是否會跟電影一樣,我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