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票投資的世界中,權證是一種受到許多投資人青睞的金融工具。然而,當面對眾多不同的權證時,投資人往往會遇到一個普遍的問題:應該選擇價內還是價外權證呢?這兩種概念分別是什麼,它們之間存在什麼樣的關係?讓我們來仔細探討這些重要的投資小撇步。
價內外的定義
首先,我們來理解價內與價外的意涵。這兩個名詞是用來衡量權證的履約價與標的股票價格之間的差距幅度。
對於認購權證而言,履約價小於標的股票的價格,就被歸類為價內;履約價跟目前股價差不多的,則是價平權證;履約價大於標的股票價格,則是價外權證。
以認購權證為例,假設某權證的履約價為100元,那麼履約價105則是價外5%,95則是價內5%。
而認售權證則會是相反的情況,因為認售權證是看空,所以假設現在股票價格是100,那麼履約價95是價外,105是價內。
價內與價外的特點
價內權證
價內權證的特點是內涵價值多,相對價外權證,這種權證與標的股票的連動性較高,當標的股票價格上漲時,價內權證的價格也會相對上漲,但槓桿效應相對不明顯。
例如,對於一張履約價為100元的價外權證,在距離到期日還有100天的情況下,標的股票價格為85元,這樣的權證每天的時間價值損失約為1%,換句話說,如果用1萬元購買這樣的權證,每天會損失約100元的時間價值。但也要注意,隨著越接近到期日,時間價值流失的速度會越快。
價外權證
價外權證則具有槓桿效應大、價格便宜的優勢,這也是「以小搏大槓桿高」這個詞的由來。相對於價內權證,價外權證的槓桿效應更為明顯,當標的股票價格上漲時,價外權證的漲幅比價內或價平權證要高許多。但價外權證沒有內涵價值,投資人需要多加注意。
然而,價外權證的投資風險也相對較高。它只有時間價值,每天都會衰減,而且越接近到期日衰退幅度大,不耐盤整,如果投資人對後市判斷不準確,可能要面臨認賠出場的風險。
如何挑選權證?
在挑選權證時,投資人需要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如果風險承受度較低,並希望較穩健的投資,可以考慮選擇價內權證。而對於風險承受度較高的投資人,如果對後市有明確的判斷,可以選擇一些價外權證進行短期佈局。
建議投資人在挑選權證時要把握價內外20%以內的範圍,避免選擇深度價內或深度價外的權證。深度價內的權證失去了小資金、高報酬的優勢,而深度價外的權證則面臨價格很可能歸零的風險。
在投資權證時,還應該考慮其他因素,如剩餘天數、行使比例、隱含波動率等,並選擇由造市積極、價格反應快速、買賣價差小,委買委賣單量充足的券商所發行的權證,以確保投資的保障。
挑選權證時需要仔細考慮自己的投資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並結合標的股票的走勢進行選擇。價內權證較為穩健,時間價值損失較小;而價外權證則具有槓桿效應大、價格便宜的特點,但風險也相對較高。適時選擇合適的權證,才能在投資中獲得甜美的果實。
延伸閱讀
我們推出了一個使用Ai打造的台股資料line@
方便各位可以快速查詢上市櫃股票的財務數據分析報告
免費工具,歡迎點擊下方圖片加入
推薦閱讀文章
免費選股工具分享
我錄製了一部25分鐘的影片,想要與你分享如何利用網路上的免費工具篩選出好公司,如果你是存股族或是偏好長期投資、喜歡殖利率不錯的公司,都可以利用這樣的方法快速找到好股票。
點擊下方圖片前往填寫你的Email,我會馬上把影片寄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