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權支撐壓力表會秀出每天買權與賣權各個履約價留倉的量,透過選擇權未平倉量的分布與變化,我們便能夠知道市場上的大家認為現在指數不容易漲破哪裡、跌破哪裡。
選擇權支撐壓力表:要站在賣方角度思考
在看選擇權支撐壓力表的時候,我們要站在賣方的角度去思考,而非買方。主要原因在於兩者權利義務不對等,買方留倉最多只會虧損付出去的權利金,損失是有限的,因此買方留倉不需要去擔心發生未知的風險;而賣方留倉,則是需要繳交保證金,除此之外,每看錯一點就要多賠一點,因此賣方若沒有充足的信心,是不會留倉在該履約價的。
所以當我們看到選擇權未平倉量聚集在某個履約價,應該要去思考的是市場上的共識是否為指數不容易漲破或跌破某個價位。
支撐壓力表,是根據市場上 未平倉量(Open Interest, OI) 整理而成的數據表。
- 支撐(Support):通常觀察 賣權 Put 的最大未平倉量所在價位,代表多方可能會防守的區域。
- 壓力(Resistance):通常觀察 買權 Call 的最大未平倉量所在價位,代表空方可能會防守的區域。
換句話說,支撐壓力表反映了市場參與者的籌碼分布,幫助我們找到可能的「壓力區」與「支撐區」。
範例表格(示意)
履約價 | Call OI(未平倉量) | Put OI(未平倉量) | 解讀 |
---|---|---|---|
21500 | 35,000 | 10,000 | 壓力較大 |
21300 | 20,000 | 18,000 | 觀望區域 |
21000 | 15,000 | 40,000 | 支撐較強 |
(數據僅為示意,實際行情請依期交所公布資料為準)
我的見解:看未平倉變化量最大的履約價
一般來說,大部分的選擇權交易者會看未平倉量最大的履約價當作支撐與壓力,這其實也沒什麼問題,但我自己倒是比較關注的是未平倉量變化最大的履約價,原因在於行情每日都會變動,而市場上的賣方也會隨著指數的漲跌去調整部位。因此看變化量最大的地方我會覺得比較貼近目前的情況。
並非碰到支撐就不會跌破,碰到壓力就不會漲破
新手會有一個迷思,認為指數就是會很安穩地在這兩個履約價之間遊走,其實大部分的情況下,是這樣沒錯。但偶爾還是會遇到指數衝出支撐壓力區的時候,通常漲破或跌破支撐壓力區的這種情況會發生在波動變大或者法人做選擇權買方的時候。
所以大家對於支撐壓力表要有正確的認知,雖然有很高的機率,指數在這區間內遊走,但如果漲破或跌破,就應該要做相對應的處理(停損、部位調整、順勢做多or空…等)
再次提醒:限制與風險
- 不是絕對:支撐壓力表反映的是當下籌碼,但行情可能因重大消息快速突破。
- 需搭配其他工具:單靠支撐壓力表容易過度簡化,建議結合技術面、基本面與消息面分析。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