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股市出現非理性的劇烈下跌或被認為有惡意操縱的疑慮時,金管會可能會祭出「限空令」來干預市場,目的在於穩定股市、抑制過度投機,並向投資人釋出官方「護盤」的訊號。以下將從「放空」的概念切入,並綜合歷次限空令的執行經驗,帶你全面了解限空令的來龍去脈。
一、什麼是「放空」?
在解釋「限空令」前,先來了解「放空(Short Selling)」的概念。所謂的放空,是投資人預期股價會下跌,先向券商「借」股票後在市場上「賣出」,等股價下跌後再以較低價格「買回」股票,歸還給券商,中間的差價即為獲利。如果股價不跌反漲,放空者則會承擔損失。放空機制的存在,原意是為市場提供「雙向」操作,讓投資人不只靠股價上漲賺錢,也能在下跌趨勢中獲利,同時有助於價格發現。然而,當市場恐慌情緒加劇或出現惡意操縱,放空操作可能讓股價跌勢更加猛烈,甚至引發骨牌效應。
二、限空令的目的與執行方式
1. 目的:穩定市場、抑制投機
當股市持續下跌且幅度過大時,政府往往會先考慮國安基金進場護盤;若護盤效果不佳,或市場仍然出現過度拋售壓力,就可能升級祭出「限空令」。此舉的用意在避免放空行為對已經脆弱的市場造成再次打擊,也希望透過提高放空成本或直接限制放空交易,來暫時減緩股市下行壓力。
2. 執行方式:由弱到強
首先,會先是提高放空的難度,例如:
- 限制借券賣出量:例如將日內借券賣出委託量由平時的30%縮減到10%甚至更低。
- 提高融券保證金:從100%提高到120%或更高,讓放空成本提高。
再來,就真的開始不准你去放空,例如:
- 平盤以下不得放空:又稱「平盤下禁空」,當股票價格低於前一交易日收盤價時,禁止投資人放空。
- 有條件限空:例如若某檔股票單日跌幅超過X%,則次一交易日不得在平盤下放空,或直接禁止該股票放空交易。
- 全面禁止放空:最嚴格的措施,禁止市場上所有放空行為。
三、歷次限空令大事紀
台灣自1990年代末以來,多次在重大市場動盪中祭出限空令,以下幾次較為知名:
-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
- 政府首次宣布平盤以下不得放空,試圖阻止股市崩跌。但當時經濟基本面仍持續受衝擊,台股一路下跌至1999年2月才落底。
- 2008年金融海嘯(次貸危機)
- 先實施「150檔股票平盤以下不得放空」,之後更升級為「全面禁止放空」。然而,台股仍從6110點一路下探至3955點才止穩,顯示限空令並未真正阻擋全球性金融危機的跌勢。
- 2015年中國股災
- 8月24日實施平盤以下不得放空,短期內緩解市場恐慌,但當天台股仍大跌4.84%收在7410點。之後股市雖然反彈,但多方因素交織,限空令的直接效果有限。
- 2020年新冠疫情
- 3月19日祭出禁空令,同時國安基金進場護盤,股市自8681點迅速回升,4月重返萬點。這次限空令搭配國安基金措施,被認為在市場信心面發揮了一定作用。
- 2022年秋季(10月)連番限空措施
- 面對全球通膨升溫與國際股市劇烈調整,金管會先後宣布限縮借券賣出委託量,並提高融券保證金成數。之後又發布「若個股單日跌幅達3.5%,隔日即不得放空」等更具強度的條件式限空令。
這次2025年4月,股市的確是發生較大的動盪,國安基金也出馬,有些新聞或KOL說有祭出限空令,但我個人的解讀是有提高做空難度,但沒有到禁止做空的程度。不過也許對大家而言,只要有提高做空難度就算是限空吧,所以我也不想鑽牛角尖在這文字上的解讀。
四、限空令的成效與爭議
1. 好壞參半的歷史紀錄
有些時候(如2020年疫情期間),限空令與其他救市政策同步實施,似乎成功暫緩下跌並提振市場信心。但也有時(如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國際環境惡化導致台股持續探底,顯示單靠限空令並不足以扭轉大趨勢。
2. 破壞自由市場機制?
批評者認為,限空令屬於市場干預手段,會影響價格發現功能,抑制市場流動性,讓投資人難以釐清真實的供需情況。更嚴重的是,若市場信心不足,限空令可能只是延後跌勢爆發,無法真正改變趨勢。
3. 心理層面的護盤效果
支持者則認為,在系統性風險或恐慌情緒蔓延的情況下,限空令具有「減緩拋售、穩定民心」的象徵意義。最少能避免「落井下石」的惡性循環,給政府與市場參與者爭取更多時間調整策略。
五、綜合評析:面對股市下跌,限空令只是其中一環
綜觀歷次限空令,成效很難單獨被量化;因為每次限空令出台時,都伴隨著國安基金護盤、利率調整、或其他國際經濟因素共同影響。
- 短線角度:限空令確實可能在短期內穩定情緒,減緩市場劇烈波動。
- 長線角度:若基本面或總體經濟環境依然惡化,限空令很難憑一己之力就扭轉頹勢。
不少投資人對此抱持保留態度,認為市場若真有結構性風險,應透過更完善的金融改革或宏觀調控來面對,而非僅依賴行政手段「限空」進行干預。同時,也要注意政府在量化寬鬆或寬鬆財政時期所累積的潛在風險,一旦利率回升或通膨加劇,都將令股市、匯市與債市面臨新的考驗。
結語
「限空令」在台股歷史上反覆登場,顯示官方在面對市場危機時常使用的干預手段。它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和恐慌性拋售,但也無法完全阻擋整體經濟或金融風暴的下行壓力。
對一般投資人而言,認清「限空令」的作用與限制,比盲目期待它能「立刻止跌」更實際。長期穩健的投資策略,仍須依賴對企業體質、總體經濟面與全球資金動向的綜合判斷。畢竟,無論有沒有限空令,市場本身的風險與波動都不會消失,唯有做好風險控管與資產配置,才能在多變的行情中穩健前行。